第一卷 政和风云 115 徇私舞弊-《重生大宋之哥哥救我》


    第(2/3)页

    下面完成了初筛,他们要做的是,在这些初筛的试卷中,拟定出个一二三四,排好名次,然后提供给官家过目,由官家钦定。

    不过这一次与以往殿试不同,很显然这一次,朝廷不只是一次殿试这么简单,更是在问策,想要听听底下的声音。

    所以作为这次被官家钦点的三位主考,也都非常认真,点灯熬夜,日夜不惜,交换着将这百多份卷子一一阅完。

    “二位大人,如何,说说吧。”蔡攸见刘、王二人都从试卷上抬起头来,知道二人看完了,这才悠悠开口。

    “嗯,老夫以为,这些试卷可以入三到五甲,这些入一甲二甲。”

    刘正夫将卷子分成五摞,依次诉说。

    大宋殿试取士分五甲,五甲取士五十人左右,赐“同进士出身”,评价为文理疏浅,难堪大用。

    四甲取士四十人左右,同样赐“同进士出身”,评价为文理中平,可以一用。

    三甲取士三十人左右,赐“进士出身”,评价为文理俱通,可堪大用。

    二甲取士二十人,赐“进士及第”,评价为才思贯通,文理周密,评价为国之栋梁。

    一甲取士不足十人,赐“进士及第”,评价为学识优长,文理精纯,评价为国之股肱。

    当然,这只是个大概,实际人数还是由官家钦定,遇到随性的官家,那自是开闸放水,名额大大的有。

    比如太宗时期,雍熙二年(公元985年),除了正式录取的名额以外,又在落第的考生中再进行一次考试,然后才从其中选官数百人。可以说当时绝对是是读书人的天堂,殿试的录取率一度能够达到六成以上。

    而且这样的事在大宋早起屡见不鲜,大家习以为常,皆大欢喜。

    可是若是遇到严格的官家,那就是可丁可卯的来,那名额就有限的可怜,有时甚至不超过一成,很容易引起考生的不满,闹出事来。

    就好像仁宗时期,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便因为名额太少,引起考生不满,大闹贡院,爆发散步事件。

    其中更有一个多年屡试不第的,叫做张元,自觉才华满腹,却屡试不中,因此负气在胸。后来索性一个不爽,直接跑去了西夏,用计见到了当时还是西平王的李元昊。

    然后张元凭借一双三寸不烂之舌,硬是说的李元昊信服,将其依为心腹。张元也是有能耐,助李元昊开国,建立西夏,并数次帮助西夏出兵大宋,屡建奇功,一路做大做强,将西夏一路带成了,大宋啃不下有甩不掉的巨大隐患。

    若是当年的仁宗知道这事,怕是打死也不会吝惜那几个进士的名额。

    当然,世上没有后悔药,如今西夏尚存,仁宗之后的历代皇帝其实也算是吸取了这个教训,对落榜士子也是颇多优待,不叫再生出这般乱事来。

    话说回来,刘正夫摆的这几摞卷子,蔡攸和王黼都已看过,两人对视一眼,都点了点头,算是认同了刘正夫。

    “嗯,如此,那我们便来定一下,究竟谁可入一甲吧。”

    蔡攸见那摞入一甲二甲的卷子一一弹开,示意二人。

    这一共不到三十张卷子,三人自是都已一一看过,只是一时间三人都未说话,心中都在琢磨。

    “咳,”良久,王黼指着几张卷子,“这几篇针砭时弊,有理有据,算是不错,某以为,可入一甲。”

    刘正夫拿眼朝王黼指的几张扫了一眼,心中了然,抬眼看了一眼蔡攸,见他没有表示,想了想,于是也指着两张卷子,“老夫觉得这几篇格局宏大,眼界宽广,可为一甲。”

    “那我也推荐一篇吧,这篇见微知著,立意深远,有布局有谋略,可入一甲。”

    三人对视一眼,相视一笑。

    成了,只是片刻功夫便即定下了十个一甲备选,剩下的自是自动充入了二甲。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