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偶遇魏征-《灵山志》
第(3/3)页
说罢,魏征躬身呈上了奏折《谏太宗十思疏》,一旁侍应皇帝的黄门宦官接过奏折,将这《谏太宗十思疏》的奏折呈交给了太宗皇帝。
太宗李世民打开对折的奏折,定睛细看这《谏太宗十思疏》,一览之下,眼前顿时为之一亮,忍不住念出声来!
“臣我听说,要想使树木生长得茂盛,必须稳固它的根部,因为根深方能叶茂;要想水流潺潺,经久不息,必须疏通它的源头,源远才能流长。同样的道理,如果想使国家安定,统治稳固,就必须积聚道德和仁义,缓和与百姓间的矛盾。反之,源流不深却要它流长,根不牢固却要树长得茂盛,德义不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无知,也知其不可,更何况像您这样的明君呢!作为统治天下的国君,如果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从长远利益出发,那就等于是刨了树根希望树木茂盛,堵了源泉还要流水畅通啊!
历代的帝王承天景命治理天下,没有谁不是为国家担忧的时候探求治国之道,功成名就后反而德行衰退。善始者确实很多,而善终者却很少。难道是取得江山容易而守住江山艰难吗?原来是在打天下的时候,帝王对待臣民诚心诚意,一旦得志,便纵情傲物;如果彼此竭诚相待,虽远隔一方心也会在一起;如果远离臣民,即使是骨肉之亲,也形同陌路。如果只是用严刑监督,用威势镇压百姓,就会使百姓外表恭顺而内心不服。时间久了必然会激起民愤。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人民的力量,因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定要慎重啊!
因此恳请国君接纳臣下的建议:遇其所好,理应“思知足以自戒”,要懂得知足;要修建什么,就要克制自己,以安定百姓生活为前提;想到高处不胜寒,就要谦虚并加强自己的修养;担心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失,就应有江海容纳百川的度量;喜欢游乐,就要严格按照国君一年打猎三次的规定;害怕自己懈怠;就应慎始慎终;忧虑自己受到蒙蔽,就要虚心纳谏;害怕谗言和邪恶,就要自身行得正;有所赏赐不要因为个人的喜好乱加赏赐;施行刑罚,也不要因为自己一时怒气而滥用。总之,如果国君您能发扬光大这十点陈述的话,选拔能者任之,择其善者从之,那一定会使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自然可以达到垂拱而治的情景了。哪里需要陛下您劳神苦思,代管百官的职事呢?”
“说的好啊!”
阅罢全文,合上奏折,太宗李世民禁不住拍案叫好!
“玄成呐,你这一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虽是引自荀子的话,但它可是说到朕的心里面去了啊!”
太宗“呵呵”笑道:“朕再给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八个字加上几句。”
“陛下,微臣洗耳恭听。”魏征也笑道。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太宗李世民立起身来,目光深邃,遥望太极宫门外的远方......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