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一章 港商-《重生之我们的80年代》
第(2/3)页
“那你家有这么多钱吗?”李双墸有点迟疑的问道。
要知道现在才81年夏天,万元户是1980年4月18日提出来的。当时新华社播发的通讯《雁滩的春天》中提到,1979年末,甘肃兰州雁滩公社社员李德祥,从队里分了一万元钱,社员们把他家叫作“万元户”、“村里的高干”。1979年11月17日,新华社又以图片报道了山东临清八岔路镇赵汝兰一家植棉纯收入10239元的事情,先后被国内外50余家新闻媒体转载采用。自此,万元户的叫法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成为20世纪80年代最受关注的词汇之一。
据目前来说,别说禾康这种小城市,就是羊城、鹏城这样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万元户的人家也不是那么常见。
虽然李双墸知道自己的哥嫂一家参股投资了一家饭店,侄子又帮助母校禾康一中建立了出版社,出版了《中学生学习报》,去年底还给家里送了一台黑白电视机。李良自己家盖了一栋三层的楼房,房子他虽然没有亲眼看见,不过在他心里,李家有个一两万块钱已经顶天了。何况哥嫂家盖房还用了这么多钱,手里的余钱应该不多。
不过现在听侄子话里的语气,那就是手里肯定不止这么多钱了。
“良子,你家能一次性拿出几万块钱来投资?”李双墸问道,“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如果真要把猕猴桃产业发展起来,那其中投入,几万块钱都是少的。”
“小叔,我合计着几万块钱没问题。咱们先期投资主要是花费在种苗上,咱们育种的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从港城这里进口一批纽西兰出产的奇异果,用种子直接育种;另外一方面咱们继续从周边地区收购成苗,直接种植。这些花不了多少钱的,几万块钱应该够用的。”李良说道。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能不能成功说服这位港商同意借出这个名来,当然,这样和对方谈一谈才知道结果。
不过问题应该不大,李良之所以想借对方的名,而不是随便从港城街头拉一个老百姓来借名投资,利用的就是对方现在已经在鹏城有了工厂和产业,万一真的投资禾康县,禾康这边有什么不配合的情况,也能借助鹏城这边来施压。
“那如果对方不同意呢?”李双墸担心的说道。
李良宽慰李双墸道:“小叔,你别担心。如果对方不愿意借名,那咱们就随便去港城街头找一个人来挂名呗。港城几百万人口,我就不信没有人不喜欢钱的。”
“行!”李双墸应道,“对呀,港城这么多人,没钱的人也很多。大不了我们随便找个港城的大叔大妈,给他一点钱,用他们的身份来投资也是一样的。”
叔侄两人把主意议定,李双墸就出去找地方给那位港商打电话去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