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六章 欣喜(二)-《重生之我们的80年代》
第(2/3)页
“儿子,那位港商杨总说的话可靠吗?”李双柱刚才吃饭的时候已经问过李良,得到了对方愿意投资的消息,但说实话,这么一大笔钱,李双柱真的担心对方会变卦。
“爸爸,你放心吧。50万港币在咱们眼里很多,在他那里,只是平时做慈善的毛毛雨而已。我问过这位杨总了,他每年在港城捐出去的钱都不止这么多。
现在他之所以同意投资,完全是因为抱着做善事的心态,根本不指望最近一两年内从这个种植猕猴桃的项目里面赚钱!”李良宽慰自己的父亲道,“而且就算是这位杨总不投资了,咱们也不用担心。本来我就打算是用咱们自己的钱去投资!”
“行,那就听你的!”李双柱前段时间一直在为自己厂里的事情担心,现在抽空陪着家人一起来羊城玩,更多的还是在心里为自己厂里的事操心,“良子,那位杨总是做什么的,能不能请他去咱们县里投资一些别的产业?”
“这个呀,好像很难!”李良为难的说道,“这位杨总做生意的理念是做熟不做生,他熟悉的行业是机电行业,做的是机电工业产品。咱们禾康没有工业上的基础,而且交通也不方便,现在还没有通火车。
水运呢,也只能是通过赣江往长江方向运输,到羊城这里的珠江口也不方便。我觉得对方不会来咱们那里投资!”
李良说的是从后世得知的一般常识,改革开放30多年,国内的招商引资,也正是从沿海一步步的往内地发展的。在改革开放之初,国内的招商引资项目基本上都落地在沿海;直到90年代以后,随着沿海地区人工成本的提升以及内地交通情况的改善,投资商才逐渐的将投资目光转移到了内陆地区。
“这倒也是!”李双柱叹了一口气。
李双柱和妻子初中毕业通过招考进入了禾康县纺织厂,在纺织厂里面工作了十几年时间,现在一双儿女,大的快20岁了,小的也有16岁了,李双柱更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没有关系的情况下,升任为车间副主任,成为了禾康县纺织厂的中层干部。
这些年,李双柱是看着厂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步的从初创小厂成为了岗山地区纺织企业中的翘楚。在这个过程中,李双柱和妻子王秀兰在其中付出了很大的心血,两个人最美好的青春时光都奉献在纺织厂里。
原本企业的状况是很好的,职工们的福利待遇在几个县里都是很好的。可是改革开放这两年,李双柱渐渐发现厂里的情况开始一步步变坏。
一方面是厂里的领导长时间身居高位,渐渐的,厂里的一些要害部门,清贵岗位不是变成了厂领导的关系户就是县里一些更大领导们的关系户。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