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一路上,不时的有人给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的李良打招呼。 “李良,早呀!” “早!” 到了纺织厂的大门口,陆陆续续骑车来上班的工人不少。有不少都是李良以前熟悉的叔叔阿姨,小时候的李良,就是在纺织厂的厂办托儿所上的学;读小学以后,也经常来厂里玩。厂里很多30岁往上的职工,都认识李良。 “哟,这不是良子呀,还认识你老马叔我吗?”一位骑车的五十多岁的男子经过厂门口,看见李双柱载着的李良,笑着问道。 “那怎么会忘,老马叔好,怎么没看到马婶婶呀?”李良笑道。 “你马婶婶已经退休了,有空去家里玩呀!”马叔笑道。 “好呀!” 进了厂区,厂里的水泥道两旁的梧桐树高大,树荫林密,骑进去,茂密的梧桐树叶遮蔽了阳光的照射,使得整个厂区阴阴凉凉的。 小时候的李良,最喜欢跟着姐姐,还有厂里其他的小伙伴一起,在这些梧桐树下的草地上做着过家家一类的游戏,时间过的真快呀! 纺织厂的技术科不在车间,也不在厂办大楼里,而是在临近车间的一处独立的一层平房。这座平房,比一般的普通民居来的高大,但又比厂里的厂房更狭小,更不用说与厂办大楼相比了。这也看得出,技术科在厂里的尴尬地位。 在技术科平房外的空地上,李双柱锁好自行车,带着儿子进了技术科的大门。 技术科里,还没有一个人! 李双柱下意识的看了看他手腕上的手表,已经八点钟了,科里却还是连一个人都没有。这种情况他都有点习惯了。他最初刚调到技术科来的时候,当时还有点看不惯一到周末,科室的职工就要拖到八点多,有的时候甚至拖到九点多来科室上班的习惯。 然后李双柱整治过几次以后,就没有丝毫的效果。尽管他曾经三令五申,要求大家不论是周末还是平时,都要按时上下班。 但调到技术科的人,早就习惯了这种佛系上班的状态。李双柱手里的权力太小,既影响不了职工们的工资发放,也影响不到他们的奖金发放。他发过几次脾气,但都有点像是一拳打到空气里的感觉。 渐渐的,李双柱改变了自己的管理方式,他制定了一套有别于厂里的考核模式。每一周,李双柱都会制定当周的计划,只要按时把当周的计划工作任务完成,他就允许职工们随时请假。谁知这样一来,技术科的职工反而工作效率更高了,只要是科长交代下来的任务,他们都会尽快的保质保量完成。然后李双柱就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允许手下的人请假去干自己的私活,职工们也就对这位科长更为钦佩了。 不过今天不一样,今天是带着儿子来上班,佛系的员工们在李氏父子在办公室坐了约莫十多分钟以后,职工们才陆陆续续的进了技术科的办公室。 大家看到李良的到来,又是一阵骚动。 “科长,这位就是你的公子李良同学吧?”有人问道。 “是呀,良子,还不叫阿姨!”李双柱笑着对李良说道。 “不不不,良子,别这么客气。你什么时候有空呀,去我家坐坐呗。我儿子呀,也在禾康一中,他平时最崇拜你了,天天在家就是捧着你的签名。自从拿到了你给的签名,他在家看书写作业都更认真了!”一位四十来岁的女职工说道。 在科室一阵寒暄,李双柱指派了科室的一位小年轻小王去纺织车间喊李双柱之前交代过的几位裁缝师傅去了。 技术科的人得知李良的来意是准备做一点新产品出来,纷纷感兴趣了。他们从科室的角落里搬出来两台半新不旧的缝纫机,把上面的灰尘擦干净,又上了油! 等到小王同志将两位老师傅请了过来,李双柱已经倒好了茶水。 “康师傅、毛师傅,快来坐,先喝口茶!”李双柱笑着招呼道。 康、毛两位师傅是李双柱的师父陈老师傅那一辈的人,陈老师傅已经退了休,康、毛两位师傅年龄还差一点,再过两年就可以退休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