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宣战-《龙啸大明》
第(2/3)页
如果说宣战,还只是一个像征意义,那么在宣战之后的第二份诏书,则更俱有实际意义。
第二份诏书主要是针对清廷,首先历数了清廷的罪行,又以几年来中华军对清廷的胜绩,表示清廷必败,南京政府必胜的结果。同时以北京暴动、北方农民纷纷举义为例子,号招在清廷治下的百姓配合中华军的战斗,揭杆而起,反抗清廷。
而诏书也针对降清的原明官员,包括清廷所有关內的汉族官员,以及所有清军中的汉族军兵在内,要求他们看清形势,认清大局,不要再跟着清廷走了,自绝于天下,而是要争取反正立功的机会,弥补自己的降清错误。
同时在诏书的最后,还列举了几种反正立功的例子:
从诏书下达之曰开始,弃清南归的文武官员都可以算反正立功,南京政府将免除他们降清的罪行,保证他们的人身财产安全,并且将根据实际情况,受予他们一定的官职,如果带来凊廷的重大情报,或是带过来军队,以及抓住清廷的重要官员、宗室成员等有其他功劳,还可以增加奖励,如果不原为官,也可以南京政府的统治区域内定居,自由从事各种职业。
而在开战之前,如亲能够策动带领军队归顺,献出自己防守阵地或城池,或者抓住清廷的其他重要将领,帮助中华军取得胜利等,称为战前起义。可以免除他们降清的罪行,保证他们的人身财产安全,将根据所立功劳的大小,帮助中华军取得胜利的重要程度,在中华军中任职;并且可以保留部份军队,其余接受中华军的整编;不原为官,也可以南京政府的统治区域内定居,自由从事各种职业。
在战斗进行过程中,尚未明显分出胜负的时候,能够策动带领军队归顺,献出自己防守阵地或城池,或者抓住清廷的其他重要将领,帮助中华军取得胜利等,称为火线起义,可以免除他们降清的罪行,保证他们的人身财产安全,并且将根据所立功劳的大小,在中华军中任职,但不能保留军队,原有军队,必须全部接受中华军的整编,不原为官,也可以南京政府的统治区域内定居,自由从事各种职业;
在战场己经出现了明显的胜负时候,不在继续负隅顽抗,能够策动带领剩佘军队归降,或者抓住清廷的其他顽固将领,能够减少中华军的损失,称为火线投降,可以不作为俘虏对待,并免除他们降清的罪行,保证他们的人身财产安全,可以南京政府的统治区域内定居,自由从事各种职业,但投降的军队,必须全部接受中华军的整编。
尽管在这份诏书发布的时侯,中华军在山东战场上,正处于第一次战役结束,而第二次战役尚未开始的时候,华军在战场上尚未取得明显的优势。
但在这个时候,北方连续爆发反抗清廷的农民起义和原明将领的反正,不仅牵制了清廷的大量精力,而且也造成了清廷的人心动荡,和社会不安,有不少人都能够看出来,现在的清廷在与南京政府的对抗之中,己经处于十分不利的位置,因此山东战场的结果,并非绝对重要的。另外商毅己经决定,在襄阳一线,发动南阳战役,以配合山东的进攻,他也相信中华军在未来的战斗中,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商毅向清廷发布这样一份內容诏书,煽动清廷的汉族官员、将领反正、投降,无疑是将起到火上加油的作用,一些心怀异心的汉族官员在这个时侯,一定会有其他的想法,另一方面也可以瓦解清军当中,关内汉族士兵的斗志。尽管清廷并非是以关内汉族士兵为主力,但如果在战场上,两军对持的关建时刻,有一支汉族士兵的投降,献出其所守的阵地或城池,对一次战役来说,绝对是一个十分致命的打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