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突破淮河(下)-《龙啸大明》


    第(2/3)页

    而现在调兵的命令己经下出了,再次修改作战计划肯定是来不及的,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将清军堵在淮河北岸,不让他们大规模的渡过淮河,而其中的重点就是清军的中路人马,因为这一路的清军己经渡过了淮河,并在淮河南岸建立了防守阵地。

    这时中华军在淮河南岸的兵力分布是,在东西两线,分别是由第十八军的第五、十九旅和第十一军的二十师守住淮河南岸,挡住清军两翼的渡河路线,而中路是由第一军牵制住清军的淮河南岸阵地,第十八军的骑兵师、第十一军的第七师作为预备兵力。但由于之前中华军是打算放清军过淮河,因此第一军并沒有将清军的淮河南岸阵地堵得很死,而是给清军留出了一片很大的空白地区,本来这是打算让给清军驻扎的地方。但现在必须将清军限制在河岸阵地的范围内。

    于是成进和李定国也立刻下令,第一军和预备军全都出击,进攻清军在淮河南岸的阵地,一定要挡住清军在淮河南岸的扩展。

    其实清军迟迟没有大规模渡过淮河,并不是因为怕中了中华军的埋伏,而是因为阿济格在等待着多尔衮给他送来的补济到达,由于在前一阶段的战斗中清军也拼得很凶,不仅战斗减员剄达了一万六千多人,而且各种火器的弹yào消耗都接近半数。

    阿济格也知道,等渡过了淮河之后,恐怕还有大仗硬仗要打,这一次能够突破中华军的淮河防线,各种火器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因此必须保证弹yào的充足。对于中华军故意放弃阵地,向后撤退的行为,由于做得过于bī真,阿济格丝毫都没有怀疑。

    另外一点就是清军携带的重型火炮太多,仅红衣大炮足有六十余mén,同肘还有大量的物资车辆,如果仅仅靠木筏来渡运,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最好还是在淮河上架几做浮桥,这样不仅仅是方便这一次渡河,而且也有利于以后在作战时,向淮河南岸运送物资。

    在这二天的时间里,清军硧实一点都没有làng废,经过连夜的抢工,在淮河上一共架起了五座浮桥,而这时运送补充弹yào物资的队伍也都送到了息县。于是阿济格在接收了这一批弹yào物资以后,这才下令中路的人马开始渡河。而左右两路,也开始进行向淮河南岸的中华军防线发动进攻,主要的目地是牵制中华军的兵力,好让中路军从容渡河。等中路军渡过淮河之后,再从南岸向中华军发动进攻,接应两翼的清军过河。

    不过虽然清军已经建成了五座浮桥,但清军的中路有七八万大军,再加上大量的重型火炮和其他的车辆,由其是红衣大炮,一座浮桥上最多只能同时承受三mén过河,再多就有可能出危险,且此也不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够渡过淮河的。

    好在是在这两天的时间里,在淮河南岸清军己经建立了比较坚固的阵地,而且还有三万士兵把守,于是阿济格也决定,先运送一批重型火炮和物资过河,可以増强南岸清军的力量,并且扩大岸头阵地,好让更多的人马可以过河驻扎。

    因为先前建立的岸头阵地只是考虑保住在淮河南岸有一个稳固的立足点,因此阵地的修建,也尽量紧促,但控制的地域并不大,如果大队人马、车辆要过河,就必需扩大阵地。同时阿济格还十分庆幸,这两天的时间,中华军并没有向清军的岸头阵地发动进攻,也终于给清军容出了等候物资的时间。

    但就在这时,阿济格收到探子的禀告,中华军向清军的淮河南岸阵地进攻过来了。这时清军的阵地正在扩大中,而原阵己经腾出来预备放置物资,因此阿济格也决定,这一次清军将不进行坚守阵地的作战,而是杀出阵地,与中华军进行野战,同时留出一座浮桥,运送兵力増援淮河南岸的战场。
    第(2/3)页